大户买包钢稀土赚3000万 称这神股很有中国特色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从5.66元到接近100元,包钢稀土股价在三年间制造了令人咋舌的股市神话。
为了谋求稀土国际定价权,国家密集出台政策,由此刺激了股价飞涨。而国家政策,许多都出自包钢稀土旗下一家研究院。
种种财富,在这只股票上隐秘流动,其中包括与包钢稀土密切相关的公司。
2012年8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北京亚运村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大户室里。钱尚掐灭指间的烟,在键盘上快速地输入买入指令。
不到3秒钟,5万股包钢稀土(600111)股票成交了。巨大的电脑屏幕上,包钢稀土K线图像一条游蛇,从半空向水底扎去。他重新点燃一支烟,说:“稀土股,看来又将启动了。”
今年42岁的钱尚早期在股市上先是大赚上千万,然后又赔了回去。2009年底,在朋友推荐下,他关掉自己的金属贸易公司,携千万资金杀入包钢稀土,每股股票的持仓成本不到20元。到2012年5月全部抛出,这只股票上,他一共获得超过3000万元的收益,账户总资产翻了两倍。现在,他再次杀回这只股票,悄悄布局。
“包钢稀土,绝对是一只很神奇的股票,很有中国特色。”在烟雾缭绕中,钱尚轻松总结着买卖稀土股票的历程。他参加过很多稀土会议,请教过不少专家,也去过包头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用看业绩,不用看公司财务报表,也不用看产品销售市场,“只要研究好了稀土政策动向,赚钱就非常轻松”。
这只“轻松赚钱”的股票,是近两年在资本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股票之一。
在包钢稀土上,云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募基金、阳光私募股权基金,还吸引了各种有名的游资“大户”和有着复杂背景的利益集团——在投资圈里,他们甚至博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头:“稀土别动队”。
包钢稀土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包钢稀土坐上政策火箭
几乎与国家稀土政策密集出台同步,包钢稀土股价从5.66元一路反转上升,其间经历短暂的回调,在2010年10月28日达到最高价96.30元。
包钢稀土这家位于内蒙古的公司,原本在行业之外寂寂无名。直到2008年国家开始谋求稀土国际定价权并因此进行产业整合,人们才突然发现这家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稀土是一种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重要战略资源,在高科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各国都被列为战略元素。
中国的稀土供应量占全世界95%以上,却一直没有国际定价权。2008年底,为了争夺定价权,国家开始密集行动。这些行动不仅提振了低迷近十年的稀土现货价格,更在资本市场掀起了巨大的风浪,而包钢稀土被送上潮头。
包钢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包钢稀土是这个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包钢稀土由国家8861稀土实验厂改制而来,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但股价长期在10元上下波动,仅只在2007年大牛市中短暂冲到六十多元。
2008年11月7日,包钢稀土二级市场股价达到低点:5.66元。
正是由这年年底开始,国家开始密集出台政策,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项稀土政策颁布。此后三年多时间内,新出台的稀土政策和规则超过之前几十年所有稀土政策之和。
这些政策出台的主旨,是为了争取中国稀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从各自的角度出台了系列政策,包括资源保护、产业整合、环境保护、贸易出口等。政策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控制出口、控制准入。
在南方稀土资源和稀土企业均极其分散的情况下,北方的资源主要集中掌控在包钢稀土手中。而在这一轮产业整合和集中整治中,毫无疑问,包钢稀土获得了更多的矿源和更大的产业话语权。
尽管这些政策对保护稀土资源和整合产业的效果存在争议,但每一条稀土政策的出台,几乎都在股票市场激起浪花。
“任何大一点的政策或消息出来,股票要涨好几个涨停板。”钱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比如,2010年5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关于公开征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意见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7月国务院发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意见》,包钢稀土股价在2010年下半年出现暴涨行情,从每股30元一路狂飙至96元,仅仅三个月股价就翻了两倍。
几乎与国家稀土政策密集出台同步,包钢稀土股价从5.66元一路反转上升,其间经历短暂的回调,在2010年10月28日达到最高价——96.30元。
此后,包钢稀土经历了一轮回落,直到从2011年1月26日启动第二波大行情。
当时,内蒙古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以包钢稀土为平台,整合全区上下游稀土企业。
包钢稀土股价从56.71元启动,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摸至近100元——2011年5月10日股价达到99.84元一股。
2011年5月13日,包钢稀土实施一次送股分红,每10股送股5股,并派现金1元。因为送股除权,股价重新计算后调整为每股58.18元。此后,包钢稀土依然走势强劲,由此一路涨至送股除权后的最高价位79.87元(2011年6月9日)。
2012年初发动的第三次大牛行情同样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政策和消息,比如年初新材料产业规划出台,4月份在包头成立稀土交易所等。
从2011年12月22日的34.03元开始,包钢稀土股价一路逆势上扬,涨幅超过120%,在2012年5月2日暴涨到77.93元。
伴随着股价的上涨,包钢稀土身价倍增,公司总市值由低点时的48亿元暴涨至一度超过1000亿元。
研究院就是生产力
中国稀土信息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提出的多数意见和建议都会被采纳。”
在这一幕财富大戏中,国家相关政策成为最有力的支撑。而包钢稀土研究院,则是国家相关政策最有力的支撑。
包钢稀土研究院隶属于包钢稀土,在稀土应用和研究领域赫赫有名,拥有2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
更赫赫有名的是研究院旗下的中国稀土信息中心:1963年4月,作为中国稀土科研基地的包钢稀土研究院正式成立时,内设的情报研究室定位为全国稀土科技情报中心,1985年以“中国稀土信息中心”的名称正式对外。该中心目前建有国内权威的“中国稀土网站”,出版五种稀土期刊杂志,主要从事稀土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发布,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密集出台的国家政策中,处处闪现着包钢稀土研究院的影子。
2009年发布的46项稀土标准中,多项标准由包钢稀土研究院牵头起草,而2010年2月发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的起草者也是包钢稀土研究院。
南方周末记者从多方采访获知,国家工信部最近发布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20日发表的首份《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均是主要由包钢稀土研究院旗下中国稀土信息中心参与制定。
中国稀土信息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提出的多数意见和建议都会被采纳。”该人士参与了《中国的稀土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的制定。
据了解,中国稀土学会、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钢铁学院、江铜集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五矿集团以及广东稀土集团等研究机构和公司,不仅掌握了国内绝大部分稀土资源,而且左右着国内稀土政策的走向。
“但包钢在行业内有着很强大的话语权。”多位稀土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南京稀土应用研究会副理事长、资深稀土专家王仲山非常明确地说,“稀土研究院只是前台唱戏的,背后是包钢集团的利益。”
包钢集团持有包钢稀土38.92%的股份,但控制着后者从媒体采访安排到发展战略的一切,甚至也控制着最重要的矿源——包头稀土矿是伴生矿,但白云鄂博铁矿的开采权掌握在包钢集团手上。
“加强稀土板块的控制权,这是包钢集团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希望。”内蒙古发改委一位官员说。包钢集团主业、控股60%多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包钢股份 600010)经营困难,盈利不多,而且钢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子公司变身神秘股东
一家曾是包钢稀土的子子公司,购买了大量股票。这家公司在2011年以500万的价格出售给个人,而当时公司所持股票市值近二亿。
“在这个股票里,我只是一条小鱼,里边的大鱼大鳄多了去。”钱尚说。
2009年包钢稀土行情启动之前,前十大股东中几乎看不见公募基金的名字。在2009年下半年,一些先知先觉的公募基金开始进入。在此后每一轮行情中,都有不同的公募基金扎堆入驻。
据公开资料,目前国内共有327只股票型基金,先后入主包钢稀土前十大股东名单中的公募基金达70只之多。
除了大型公募基金,资金实力雄厚的游资也是重要的力量之一。南方周末记者仔细查阅了从2008年至今的包钢稀土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一些“超级散户”们频繁进出,股票市值动辄过亿。
“包钢稀土的背后有些说不清楚的东西,很多人的利益就隐藏在它的二级市场股价背后。”包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稀土公司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让外界感兴趣的是,在三十多万包钢稀土股票投资者中,有一家曾是包钢稀土旗下的子公司。
在2011年一季报中,一家名叫“淄博中村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中村贸易)的法人股东出现在包钢稀土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持股超过270万,后加仓至近300万股,位列第六大股东。此时正逢包钢稀土启动第三波行情。
工商资料显示,中村贸易成立于2003年,成立时由包钢稀土旗下子公司淄博包钢灵芝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灵芝稀土)控股80%,是一家贸易公司,其他三位股东为自然人许维农,张先彬和赵建军。
在2004年和2005年年报中,包钢稀土曾披露灵芝稀土和另一子公司联合为子子公司——中村贸易——提供350万元的担保。
然而,在此后包钢稀土的所有披露中,找不到任何有关中村贸易的消息。自称为中村贸易老板的张先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村贸易从2008年开始脱离包钢稀土的控制,转为个人控股的私营公司。
但工商资料显示,中村贸易股东变更为三位自然人是在2011年7月。公司500万注册资本不变,张先彬出资200万成为第一大股东,赵建军和路明各出资150万。
股权变更发生时,工商资料显示,中村贸易公司资产中还有299.45万股包钢稀土股票,按当日收盘价计算,仅该股票市值就近2亿元。张先彬称,当时公司账上还有其他一些股票。
除了股东身份外,中村贸易三位股东都曾是或者现在是灵芝稀土的管理层:灵芝稀土网站资料显示,张先彬2011年时还担任总经理助理,而路明是灵芝稀土的财务部部长。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张先彬,他表示中村贸易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赵建军其实是灵芝稀土的总工程师兼技术总监,不过灵芝稀土的办公室曹主任对此予以否认,称公司没有此人。
至于中村贸易具体何时脱离包钢稀土、转让价格等情况,南方周末记者致电包钢稀土董秘张日辉,他的答复是“对这些我完全不清楚”。
中村贸易在何时、以什么价位买卖了包钢稀土,获利多少,是否获取了一些内部信息,张先彬拒绝对此作答。南方周末记者就中村贸易与包钢集团之间的关系向包钢集团求证,后者也拒绝答复。
这只股票里,依然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财富秘密。
(应采访对象要求,钱尚为化名)
|